杂谈│有病治病,没病适应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在学校自伤自杀伤人了,或是学习不好了,家长来学校有钱赔钱有命赔命,学校里面开始甩锅担责,从一线的教师到各种“副”职,担完责任走了一片。
于是要防范未然,那么自伤自杀伤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大概有一半是精神疾病,于是开始筛查精神疾病,至少诊断在那里,靶子好打。
找到靶子了,那好,一刀切,有精神疾病的,有病的,那么能够把责任推到疾病,减轻一大半,进一步要预防,就是有病治病,或是先休学至少学校就不用担责。
一刀切好吗?一刀切让人愤怒的地方就是,似乎有意“忽略”了“真正的问题”,或是使用一种“谴责受害者”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那么在舆论和文化认为的受害者是谁呢?
恐怕大部分的成人、有孩子的家属,都会认为是那些承担丧子之痛的家属。
教育工作者和一些相关行业的,可能觉得学校没有办法管到每个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就是定时炸弹,家属就是刁民闹事。
但是,在网上,尤其是年轻的病友群体,最觉得恶心、绝望的,可能就是ta们认为“真正的问题”被忽略了。
80%的自杀,被个体视为一种逃避或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其余10%几,可能是为了表达诉求。
自杀或是抑郁,在文化中,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常常被当做是一种,针对某件事情的抗争。自杀的言论或是行为要解决什么问题,令许多患者本人痛苦的就是,一刀切可以使这个解决问题的手段彻底被解构、被污名化,其实很多时候可以选择其它的解决方式,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许多人还找不到其它解决方式,那么在认知中唯一的、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被堵死了,甚至是被一种刻意针对的、伤害性的方式给堵死了。
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些人可能源于在学校人际关系不佳、被欺负、家庭关系,这些在个体来说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因为筛查,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得到恰当的干预也学会有点帮助。但是,这些问题其实很难解决,大部分还是只能靠忍到离开校园。
现实:也有人可能是因为每次说要自杀就会有许多人安慰,因此不能否认是真的想死,但是产生了一种正反馈,想死的时候说出来总是能有人安慰,如果没有人安慰那么就会更加难受,甚至别人不表达出安慰,说要死一起死,或是你随意,那么可能会只能感觉吃了个苍蝇,恶心一口,久了,就不提了。
但是还有一种,也是最悲剧也最令人愤怒的。就是,很多时候学校和社会都在鼓励一种完美主义、积极向上竞争攀比的作风,有一些本身非常要强而完美主义的人,内化了这种社会要求,总是以最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害怕任何失败,很多时候,这些人能够异常的强韧,但是却也总是在各种适应过程中产生比别人大的痛苦,这样的人可能会很成功,可能会很讨人喜欢,但是许多时候,面临到挫折以及比不过别人、失败的痛苦的时候,会以自伤自杀来表达,这种表达可能是一种逃避失败的痛苦以及自尊的受损的时候的应对方式,也是一种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办了想要寻求别人帮助的话语。
但是这种话语太naive,尤其在学校,要是换来了要求休学,那么似乎就会出现反其道而行,“问题不但没解决,而是有问题的人被解决了,越来越失败,痛苦越来越重”。甚至因为有这样的“黑历史”所以未来几年可能在各种评优、筛选、升学、交流上都会更困难,也就是,个体的表达与抗争话语硬是被规训怼回去了。
真有一些小朋友,觉得我好惨,好难受,要让大家知道,来安排我,我顾不上了无所谓了,我不知道怎么办........然后就被社会毒打了....
但凡有点社会适应的人,遇到了这种“检查”,在竞争中存活就必须是处处被规训。
心理治疗,可能不是解决许多人认为的外在客观的问题,而是改变自己的认知以及性格,去适应这个客观问题让它不再是问题。虽然许多年轻气盛的人,或是将抑郁或是自杀作为表达自身无以名状的痛苦和求助的或是解决或逃避问题的时候,面对诉求被消解,硬碰硬,很难接受。
当然,也有一部分有重性精神障碍的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能一两个月内就达到临床治愈,大部分症状缓解,能够维持学业。
这部分的人,平常都是在疾病缓解期,可能因为病耻感,精神疾病“深柜”,不敢和别人说,也害怕被别人看出来得过病。
最后一段,苦口婆心,一些将自杀作为一种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和表达诉求,很多事情都倾向于极化看待、极化解决的人,自己认为有必要的。可能最面临首当其冲。甚至有时将抑郁或自伤自杀作为求助、表达、逃避手段,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让自己被区别对待受歧视变成了别人眼中"有问题的人"。
既往精彩文章
诊断过许多疾病,还是没有办法过好这一生
在互联网公共空间内,“抑郁症”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表达方式
在情绪上冲浪,维持平衡往前冲,是一种比划船更快的移动
疾病日记与疾病书写脑洞创作